最近蠻多人都有看過由韓國文化衍生的當紅的電視影集-魷魚遊戲,也喚醒了許多大人們的兒時回憶! 

1.jpg
早期的童年時光,沒有平板、沒有手機、沒有彩色高畫質電視,小朋友們只能拿著隨手可得的材料及物品或場地。
來創造出簡單卻能打發許多時間的遊戲,還有古早味的零食也在劇中出現!台灣也有些古早味零食,現在也還依稀可見的! 
兒時的回憶在劇中慢慢浮現出來,因為我年紀也蠻小的,有些童玩和食物也沒接觸過!出自好奇,就讓我來幫大家科普一下吧!
古早童玩

6.jpg

丟沙包:沙包在很早以前是用布裝沙,但隨著時代演進,就漸漸改用不同的東西代替,如米、綠豆、紅豆 ……等,它的玩法很多,並且都有口訣和歌謠的哦!沙包較受到小女孩的喜愛。
通常是五個一組,有的選擇五個光滑的小石子,現在則是用小方塊的布縫成五個小口袋,裡面裝上米或豆子、沙子,再把袋口縫死。

2.jpg

打紙片:用紙摺疊的,成品有正反兩面,正方形,。規則很簡單,雙方先猜拳,輸者先把自己的紙包正面朝上置於地,另一人用自己的紙包往上摔,可以摔到任何地方——對手的紙包上或旁邊,目的就是把它弄翻過來,就是贏家。
3.jpg

竹蜻蜓:竹蜻蜓是常見的兒童玩具,一根竹筷子再加上特別削好的竹片,就成為一個很好玩的童玩。
4.jpg

尪仔標:「尪仔標」一張張小小圓圓、直徑只有幾公分的紙牌,但卻在四十、五十年代帶給了許多孩子們歡樂!
尪仔標的周圍有小而圓滑的鋸齒狀,正面印有各種圖案(通常是當時轟動的一些電視內容,有卡通、漫畫、布袋戲、電視劇角色等)。
此外,還有一個特色,在正面圖案的四個對角分別還印有「撲克牌花色」、「十二生肖」、「剪刀石頭布」及「象棋棋子」的圖案或字樣。
A.jpg

跳房子:跳房子又有人叫做跳格子。跳房子不僅是個古老的、也是個世界性的遊戲。遠在羅馬帝國時,跳房子的圖案就曾被鑲嵌入方場的地面,而流傳到今天。
至於圖案的形狀,組合及遊戲的規則可多了。
大致來說,多全是些幾何形的規格,而每一格均以一個數目或是一些文字,天堂及其他可以雙腳休息的格算是例外。
比賽可以分組進行,也可以個人為單位。
跳房子的格式圖形很多,規則也不少。
但格式大都是幾何圖形,每一格標明一個數目,以表示進行的順序,在最後的一格或進行中途的一格,用文字寫上「天」或「天堂」的字樣。
中途的一格,可以雙腳停下來休息,最後的一格,代表一局進行的終點。
跳房子是競爭的遊戲,可以個人為單位來玩,也可以分組來進行比賽。
開始時,先將小瓦片或小扁鐵盒等,投進第一格內,然後一腳提起單腳跳進,並以單腳將瓦片踢入第二格內,人也單腳跟進,如果繼續推進下去,直到依序跳到最後一格為止,如此就算贏了一局。
在比賽進行中,如果瓦片未能依序跳進下格或超越,或壓在線上,以及跳時踩線等等,都認為是犯規,必須停跳,讓給下一個人,等到又輪到自己時,必須再從犯規的一格重新開始。

古早味食物
F1.jpg

膨糖: 一點水、一點糖、一點發粉,經過加熱竟可以膨成好大一塊糖餅,這就是神奇有趣的古早味零嘴「膨糖」說起來簡單 但卻是一種需要技術的零嘴呢!
F2.jpg

麵茶:關於麵茶由來,它其實是中國北方的小吃,隨著政府遷台而成為眷村常見的食物。此外台灣早期因物資貧乏,不僅三餐溫飽有困難,連奶粉在當時都是種奢侈品,只有富貴人家才買得起,這些貧困家庭為了生存,便把美軍發放的麵粉炒熟,拿來充飢當早餐、點心,甚至還會當成奶粉沖泡來餵嬰兒,之後才慢慢演變成頗具特色的台灣點心。
對許多中老年人來說,麵茶是小時候必備的生活食物,也是一種童年記憶。傳統麵茶會用麵粉、油蔥、豬油和糖一起拌炒,現在則改用植物油和芝麻取代,較符合養生觀念。在拌抄過程中,火候必須拿捏好,否則若易讓麵茶帶有苦味或炒焦。
f3.jpg

糖葫蘆:糖葫蘆製作用酸酸的番茄配上甜甜的糖衣, 滋味超棒的!製作法是用糖加水煮熟,包覆著水果,因狀似葫蘆故稱之。
早期是以四處走動的方式在廟會前、或熱鬧的地方沿街叫賣,就是像我們在古粧劇裡面看到的人物一般,用稻草紮緊在竹棒上,總是吸引大人小朋友的眼光。
其主要的食材以蕃茄或是鳥梨為主,在裹上糖漿,鮮紅的顏色令人看了,總是令人非常想吃,在古代的劇場的市集,一定會看到賣糖葫蘆的人物,一陣陣的叫賣聲,令人不禁想起以前,令人懷舊的古早味。火候的拿捏得洽,經驗足夠、才能做出這種合乎標準的糖葫蘆! 

f4.jpg

F5.jpg

抽糖果:古早味-小時候大街小巷雜貨店都會出現的抽抽樂!
常見的有虎口拔毛、王哥&柳哥、綠豆糕!
每天拿著僅有的幾塊錢,能抽到想吃的糖果,也是種小確幸呢!
當然古早味和兒時的記憶,不僅僅是這幾樣,雖然很多已不敷現代社會依循和使用 但製造出的許多回憶,是會長存在大家的心中的!

arrow
arrow

    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